咏花难,咏梅花更难,这不是一句套话。因为从古到今咏梅花有太多太多的好诗,比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咏尽了她的风姿;又比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咏尽了她的品格。真是:眼前有花道不得,先贤题诗在上头。
但有一次却是例外了,那是五年前的冬天,我在华东模范中学开设的中学生诗词创作课行将结束,十八位同学学得很认真,一个学期下来,已经粗通格律,能写出比较像样的作品了。最后一篇压卷,我出的题是《望春》,要求写成七律。校方的意思,是打算在《静安时报》上展示的。没想到,在交流创作设想时,会有6位同学提出要写梅花,其中一位还拿出了初稿:
疏枝瘦影独其真,色冷香寒亦有神。野岸餐霞情远度,幽林织梦意高巡。扬琴月下犹回雪,舞袖风中不点尘。始信无形融造化,冰心暗守隔年春。
写得还真是不错,尤其是末句,点出了梅花的个性。
就这样,我被顶在“杠头”上,写下了我学写诗词五十余年来唯一的一首咏梅诗:
天地精神集大荒,疏枝孤影对风霜。桥边兴叹放翁陆,墙角行吟拗相王。粉蝶翩跹望夫子,山花烂漫见心肠。谢兰阮竹陶潜菊,更赏林梅舌底香。
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红梅赞》长大的,这首歌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顶天立地的红梅精神,诗中的“大荒”,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是说这种红梅精神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历经数千年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三四两联两组对仗,写了四首我认为最好的咏梅诗词,第一首是陆放翁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故曰“桥边兴叹”;第二首是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为相,因其性执拗,故有“拗相公”之称;第三首是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中有“粉蝶如知合断魂”之句,我的初稿写作“粉蝶断魂”,因下句为“山花烂漫”,故改用连绵词“翩跹”与之相对。句中的“夫子”,释为夫与子,林逋有“梅妻鹤子”的雅称,所以此处的“夫”指林逋,“子”指鹤,那么“望夫子”者,便是梅花了;第四首是毛泽东的《卜算子》,他说是反陆游其意而作的。其实,这里的“反其意”,并不是反对的意思,而只是换一个角度来阐释梅花的品格而已。最后一联是说,在所谓的“四君子”中,我更爱的还是梅花。在古人之中,谢灵运爱兰花,阮籍爱竹子,陶渊明爱菊花,而最爱梅花者,则非林逋莫属,故曰林梅。“舌底香”者,乃赏读梅花诗所致也。
除了上举那首学生的梅花诗之外,其他五位同学的作品也不错,在这里,我就把其中的好句子挑出来,索性开个“梅花诗展”吧:
愁看冻雨轻轻落,喜沐清风缓缓吹。
遥想春来花烂漫,又看冬去草迷离。
岁寒三友今初放,笑对长云傲雪香。
一枝挺秀出蛮荒,浓雾狂风覆白霜。
春气盎然忽不见,严冬寒日独飘香。
疑是冬来花斗艳,方知月下雪争芳。
唤来春色叹零落,墙角犹闻淡淡香。
腊月寒冬深雪里,红装一点染风霜。
高寒屹立谁人识,微露清幽一缕香。(胡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