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有37年教龄的老教师,可以说,我亲历了我国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全过程。
1988年毕业之初,我写了一篇《论录音机在教学中的应用》,竟然在论文竞赛中获了奖。可见,录音设备运用到课堂上就已经走在了教学的前沿。90年代,熟悉幻灯片的制作和使用,就足以让同事羡慕不已。再后来,掌握电视机、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技术逐渐成为教师的必备基本功。这个过程是足够缓慢而漫长的,让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温水煮青蛙”中逐渐适应。
互联网发展起来后,课堂日新月异。制作课件花样百出到让人眼花缭乱,但总归还可以应对。自从AI智能横空出世,随时都有令人瞠目的大模型、智能体闯入视野,我在应接不暇中明显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不服老的自己竟然也生发了“不服老不行”的心态。
2024年,是我跟随新网师学习的第三年,偶然发现课程里有王子老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课程,虽然不自信能够听得懂、跟得上,但提升数字素养的紧迫感还是让我放弃了一直跟随的语文专业课程(去年规定只能选一门课),毅然报名这门比较生疏的课程。这个学期,又参加了孙绍振老师的“AI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课程学习。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AI的感悟。
01
拽住AI的尾巴,追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
AI时代,只有你想不到,没有AI做不到。学习AI课程最大感受,就是感觉AI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才刚刚了解一个大模型,仿佛眨眼之间,它又增加了新的功能;新接触的功能还没看明白,它就已经自我革新,又变成了我不认识的另一个模样。AI夜以继日、一刻不息地在蜕变着。真的是“小别三日,需刮目相看”。时间的紧迫让我不禁想起朱自清《匆匆》中的话语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I时代,每眨一次眼睛,这个世界就应该有数不清的新事物诞生。真担心一觉醒来,已经不认识这个世界了。由此想到,那些生绝症把自己冷冻起来,寄希望以后苏醒并治愈的人,恐怕那时的世界早已陌生到让他们无所适从了。是不是会如一只从原始森林突然闯入人类世界的小兽一般惊恐和无助呢?
以前,学习得越多知道得越多,陌生领域越来越小,无知感越小,越学越自信。现在,越学越无助,因为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越学越意识到自己跟不上AI的脚步。以前,在我的世界里只有两个领域,一是“我知道我知道”,二是“我知道我不知道”。现在,“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占据了我头脑的90%,而且这部分每天都在迅速增大。这种感觉真让人无奈和痛苦。
02
改变思维模式,让AI成为智能助手
初用AI时,总改不了“百度”思维,无论用哪一种,都把它当成了搜索引擎。于是,就生成了模式化、机械腔的,或者完全不合己意的内容。那时觉得,AI还是不如自己的大脑方便好用。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思维模式不对。
在努力改变的过程中,我练习与AI正确对话,用恰当的指令让它帮我写材料、备课和生成课件。在摸索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AI不是不按我们意图干活,而是给出的指令不对。给指令可以有三种方式:对我不知道它知道的,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给它结构化的、精准的、具体而有细节描述的指令;对我知道它不知道的,要先大量投喂我的资料,让它了解我,然后根据我的投喂工作;对我知道它也知道的,要提出修改、润色等具体的要求,让它帮我们修改出更合意的作品。在探究实践中,AI越用越顺手。后来,连编程这种自己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操作,交给AI也能瞬间完成。
我发现,AI可以替代我。我用智能体做自己的替身,为学生讲解、答疑。与AI互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精神倍增,效率飞升;我让AI替我做检测朗读、背诵、批改作业等费时耗力的事,它身不乏体不累轻松完成。学生也认为AI没有偏见更公平;我让AI帮我做成绩分析,进行学生综合评价。只需输给它一些数据,它瞬间将专业文字、直观图示、各种表格同时呈现,既全面又细致,简直是神来助我;我让AI参与教研,简直与教育专家“天涯若比邻”,更是高效至极。
用AI时间长了,感觉他像个可爱的孩子,他很有意思。比如,我让他帮我润色一篇散文,他可能是根据我的语言风格吧,给改成了一篇非常理性的,观点明确、逻辑感非常强的理论述作。完全改变了我写随笔的初衷,让人又气又乐。为了规避风险,以后再让他做这事时,我必须写上:“请保持我的散文文体,不要改动我的语言风格和逻辑结构,只在个别词句上稍加润色,切不可大动。”
AI改动过的作品,虽然语句流畅得体,但是美味又乏味的“机器腔”令人很不舒适。所以,有人在用AI生成文章时,为了增加“手工感”和“人味”,故意指令它出现几处不恰当的表述。其实,有缺陷是让我们与机器区别开来的最大标志。因为不完美、有缺点才有“人感”。太过完美反而感觉有隔,根本没有趣味可谈。
AI好用,但还得慎用。记得一位大学生辛辛苦苦写完论文后,为了完美,发给AI润色过才上交。谁知导师发现此文查重率竟然达到百分之九十几。原来,AI在润色过程中,已经把这篇论文私自纳为己有了。大学生百口莫辩,AI真是害人不浅。基于此,我现在根本不敢让他润色我的手写文章,虽然不想发表,但也不敢惹人生疑。
用AI还要防AI,爱AI还需躲AI。人与AI的关系就是这样亲而有距吧。是的,AI只是我们的帮手,并不能完全替代我们。可以说,AI让我们的身份升格,让我们从亲自工作者,变成了分析评判者。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高阶思维力,才能更好地驯养它,才能让它成为我们更得力的智能好助手。
03
积极尝试开发,成为创造性使用者
每一款AI大模型,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单用一款是不能全方位满足需求的。把几类AI组合起来应用,功能就强大了。我经常尝试调用多款大模型,整合其功能同时为我所用。比如为完成一个任务,让善于处理文本的帮我写文案,让善于图像生成的帮我创作图画,生成动画。让善于剪辑的,帮我做剪辑等等。信息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网络老师很多。我最爱刷那些分享AI创新使用的视频,跟着AI“网红”们也学了很多,成长了许多。AI时代,不管自己是多老的教师了,也得敢于突破惯常思维去想,敢于打破传统模式去尝试。
在教学中,我乐于让AI进入课堂,也鼓励学生参与到创造性使用AI之中。比如,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创作提示语生成图片、动画,让学生评析AI回答或生成内容的优劣,让学生去发现AI帮助学习的新用法等等。但是苦于教室内只有一部手机和一面智能黑板,没有可供全体学生使用的硬件资源。
学生生于AI时代,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将来工作,AI都注定与他们如影随形。但现在很多学校和家长,将手机、电脑当作洪水猛兽,强势地把学生禁锢在传统教室里。这是极其不合情理的,甚至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行为。对于学生沉迷游戏、聊天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疏导,而不是因为怕进来几只苍蝇,就把窗户钉死。我们完全可以设置游戏ID,未成年人不许入内,或是设定固定时间自动锁死。或者,多多开发教学游戏,将学习方式游戏化,问题就全解决了。目前,很多学生上大学之前,都没有正大光明用过电脑,这些做法实实在在是因噎废食。
课堂上,只有引入AI,特别是人手一机,才能改变工业时代因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而造成的“低的拔苗助长,高的委曲受限”的情况;才能改变“用着老旧的学法,学着过时的知识,却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样的教育僵局;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才能让学习与时代同步。我相信,很快,这样的理想就会实现。
我每天都做着同一个梦:不久后的某一天,当我从朦胧中醒来,发现AI智能教室已经在所有学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万素丽
编辑:刘荣慧
审核:黄小瑜 柳静
投稿:新网师公众号2025年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