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楠百科网

编程知识、经典语录与百科知识分享平台

「C语言初级」.数组——同一种类型数据的序列

C语言中的数组是由同一类型一个或多个数值构成,它也是一个变量,但与普通的变量不同,数组表示的是一系列在内存中连续的值,它除了拥有变量的类型之外,还有另一个属性,称为数组的大小,表示数组所存储的数值的个数。通常我们称数组中的每一个数值为元素,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称为索引(或下标)。下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含有10个整型数值的数组,名称为nums。

int nums[10];

数值的声明使用了中括号及其对应的数组大小,当定义了数组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数组了,数组中的各个元素可以使用索引单独访问,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对应的索引为0,之后索引值逐次加1,每一个数组元素的用法与同类型变量相似。下面的代码对数组nums中的第一个元素赋值为0;

nums[0] = 10;

如果需要读取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对应的代码为:

int n1 = nums[0];

同样,也可以作为printf函数的第2个参数,将其输出至屏幕上,代码为:

printf(“nums[0] = %d\n”, nums[0]);

以上使用数组的操作是将数组中的一个元素独立使用,在实际应用场景下,数组通常会存放一系列相关数据,比如:一个大小为40的浮点型数组可以存放40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数组的用法,实现的功能为:输入多个学生的成绩,之后将这些成绩每5个显示一行,最后一行不足5个的话也作为一行显示。

在代码中输入学生信息使用了一个while循环语句,循环次数限定为40次,即最大输入学生成绩个数不能超过40,在循环体中,第11行代码首先提示用户输入内容,之后使用scanf函数将输入的数值存放到浮点变量score中,之后赋值数组scores中索引为count的元素的值为score,将用户输入的内容保存到数组scores中。

代码第15-17行看起来有点奇怪,不是很直观,我们将其改为如下格式(使用整型值模拟浮点值,以便于理解)

if(score – (-2) == 0) {
break;
}

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代码执行的逻辑为:如果用户输入的内容为-2,那么就执行if语句中的代码break语句,break语句是用来终止最近一层的循环语句。在本例中循环只有一层循环,故直接会停止while循环。

但上述的0.000001是什么数值呢?这是浮点数作比较操作时的一种方法,浮点值在计算机中是无法准确地通过特定位数的数值来表示的,它只是个满足使用需求的近似值,比如将f1的只设置为2.0,将f2的值也设置为2.0,如果按照整数的比较操作符进行比较f1 == f2,其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个非零值,因为f1真实存储的数值可能为1.999998,f2真实存储的数值可能为2.000001,如果采用==操作符比较二者,那么其结果为false值,但是它们二者相差值很微小,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它们两个数的插值来判断是否相等。如果它们的差值在足够小的范围内,我们就认为它们是相等的,这个足够小的范围在本例中就设置为了0.000001这个值,如果它们的差值小于这个数,就认为用户输入了一个-2值。

用户通过使用break语句,就不必输入40个学生的成绩,直接输入数值-2,就表示用户想要停止输入了,跳过后续的循环逻辑。

当用户完成输出成绩的操作之后,我们使用了另一个循环语句for语句进行成绩的打印输出,使用数组及其对应的元素,因容易访问数组中的内容,代码中第25行在for循环的每一次迭代中都自动变更数组的索引值i,并将这个scores[i]作为一个浮点数访问,打印的格式和输入提示的格式相同,都是只显示小数点后一位数值,代码如下:

在代码第26行中的if语句使用的条件为:i+1的值为5的整倍数时输出换行符,否则输出一个制表符,初次之外还有一个条件是:当前的循环变量i值为正数,即忽略第一次(i为0)循环迭代。

代码的最后使用了一个if语句,这个if语句判断最后一行输出是否需要执行换行,对于输入成绩的个数为5的整数倍时,无需操作,但是如果成绩个数不是5的整数倍,那么,在打印输出的最后一行会出现空缺位,对于这种情况,程序输出一个换行符,将整个程序的输出内容移至下一行。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