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辣汤喝下去,腮帮子先出汗,鼻涕紧跟,整个人像被徐州冬天扇了一巴掌又抱紧——过瘾,却暖得想哭。
这味“耳光+棉被”,全靠凌晨四点就起来的张大神。
两口子三十年没换店,灶台比脸都熟悉:老豆花要先温水泡一夜,泡得太软一煮就散,太硬嚼渣,要剩那么一点点嚼头,像老徐州人嘴上服软、心头硬朗。
洗面筋是个力气活,机器搅的死面块口感像鞋底,必须手揉到能蹦回手心才算及格——这事张大神让儿子干,当早锻炼,孩子练出肱二头肌,也顺便接班。
鳝鱼丝最费事。
活鳝现杀,去骨后拿姜汁和料酒“泡澡”,一分钟不敢多,多了鳝鲜味跑,少了腥味原地爆炸。
鸡丝反倒老实,鸡胸肉蒸熟随手撕成条,嫩得刚好。
汤底是两副骨架熬一锅:鸡骨出清香,猪骨出胶质感,小火三小时,奶白汤底咕嘟嘟,像在煲一场漫长的家长里短。
调味是夫妻吵架现场。
姜末下锅爆出“呲啦”声,先吵一嗓子,接着鸡丝、鳝鱼丝、豆花依次“劝架”,水淀粉负责和稀泥,把味道们搂在怀里。
最后甩蛋液、点麻油、撒葱花,蛋花得像雪花,葱末得像烟花,一黑一绿的配色,专治起床气。
徐州人的辣,不靠辣椒猛攻,而是一点点胡椒辣、葱姜辣、骨头本身热辣,像极了淮海平原的性格,不跟你嚷,但后劲足。
冬天零下五度,老大爷排队买头锅,吃完鼻涕一抹,“走,再干两碗,今天不感冒。
”
别小看这碗汤,营养堆得密不透风:鸡胸肉白给蛋白、鳝鱼自带Omega-3,猪骨熬出的胶原蛋白足够抹平一顿熬夜。
最讨喜的是低油少盐,喝完嘴巴不黏、肚子不胀,外卖小哥来三碗都不怕长肚子。
健身的年轻人现在把辣汤当“练后补给”,张大神听了直乐,“我三十年前就整了个液体蛋白粉。
”
时代飞跑,店里也偷偷长出新触角。
冷冻鳝鱼丝抽真空、调料包按克秤好,抖音直播间里张大神举着锅铲子教学,弹幕刷“大爷,水少了咋办?
”他一瞪眼:“加水啊,还能咋办!
”粉丝管这叫“暴躁型治愈”。
上周还有个新加坡华侨收到快递,留言说辣汤煮好那一刻,奶奶的照片都在热气里出现。
儿子曾经想学Java被老爹拽回锅台前,如今成了“辣汤界产品经理”——外卖盒改成保温桶,logo用毛笔写歪了的“张”字,反而成了年轻人打卡标志。
有人建议把店开到商场,张大神摇头,“商场十点开门,我五点就得把汤熬上,我熬得动,骨头熬不动。
”一句话,把传统手艺死死摁在烟火里。
街坊小孩放学先来蹭一口再去写作业,写作业的家长进来打一碗当晚饭。
汤喝空了,碗底剩的葱花都被倒进下一锅——谁家的料谁家的味,这是邻里默认的“共享汤底”。
三十年过去,小店门口的梧桐树比屋顶都高,树叶落下,直接飘进碗里,一口喝下,满嘴秋天。
有人问,这么累图啥?
张大神老婆指指墙上的老照片:当年结婚时就用这两口铝锅当嫁妆,现在锅边被火舌舔到发黄,像一圈金色戒指。
答案就在这:锅没换,人没散,辣汤一滚,日子就继续冒泡。